---
---
---
(點擊查看產品報價)
瘡痂病病原調查材料及方法
選取泰國種番石榴果園調查及記錄瘡痂病發病率,并采集罹瘡痂病枝條、老葉攜回實驗室內,先以解剖
顯微鏡觀察有無PestalotiapsidiiPat.分生孢子盤,再以光學顯微鏡檢查其分生孢子。將該菌以單孢分離法分離、培養于PDA經10日后,選取PP-1(新營果實分離)、PPT-1(新營枝條分離)、PPL-1(新營葉片分離)菌株參試,試驗時將孢子配制成106/ml懸浮液,噴霧接種于泰國種番石榴果實及嫩梢后套袋保濕,對照組噴以無菌水,每處理4重複;放置25℃定溫箱并逐日調查是否發病。
溫度與病原菌孢子發芽、菌絲生長及產孢量關系
為明瞭病原菌孢子于不同溫度的發芽情形,在2%Wateragar上滴入0.1mlPP-1菌株之106/ml濃度孢子懸浮液參試,在25℃定溫箱中,每隔1小時取出4個培養皿,滴入棉藍染液后,每皿逢機調查200個孢子發芽情形,以瞭解孢子發芽所需時間。另在5-35℃每隔5℃定溫箱中經8小時后,同上述計算孢子發芽率,每一溫度5重複。為瞭解病原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,在PDA平板上各接種培養4天的8mm圓徑PP-1菌株之同生長勢濾紙菌絲塊于培養基中央;在5-35℃間隔5℃每日照光12小時培養箱中,經培養6天后,測量菌落的縱橫直徑,再減去原先接種源8mm圓徑,每溫度5重複。同上述菌絲生長試驗,在各溫度培養10日后,每培養皿加入無菌水10ml洗下孢子,取1滴于血球計數器(haemacytometer)以400倍視野計算大格中的孢子數,共逢機計算12個大格并換算為其濃度,即平均每大格中的孢子數乘以2.5X105,再乘以稀釋的倍數,即為每1ml中孢子的濃度。而每一大格中的孢子數應落在2-6個之間,若鏡檢所得數目大于6時,則再稀釋后鏡檢及換算(7),比較不同溫度下的產孢情形
所有資料用于交流學習之用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,禁止復制,轉載注明地址
上海光學儀器一廠-專業顯微鏡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
顯微鏡價格